主題論壇三發表人
虛、觀、覽、知—老子認識道的四個關鍵字
發表人:吳克
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榮退教授
wu19512017@gmail.com
  民國六十三年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系,民國六十六年畢業於台大歷史研究所,碩士論文為〈商君書思想研究〉,當時選擇子書為研究對象,也是受到毓老師的影響,老師鼓勵同學研究一經或者一子,將來可以匯集眾人之力,發揮所長。

  畢業後曾參與聯經出版公司編輯《中國文化新論》的寫作,在思想篇裏,撰寫〈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—經濟思想中的管制與放任〉,主要在討論影響中國歷代經濟政策的幾個重要因素。工作多年之後,又繼續進修,之後獲得台北大學企管系博士。

  論文題目為〈結構化、共同演化與策略聯盟之穩定性研究--臺灣半導體業之實證〉,後經過改寫,由聯經出版《策略聯盟的兩難》一書,主要是由紀登斯的結構化理論,探討參與策略聯盟的夥伴,將面臨帶來的優勢與困難。
  人類自古即透過觀察與認知,認識自身與外在環境(包括社會與自然環境),累積所得到的結果就是一套知識,這套知識是人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聯繫,也是解釋世界的根據。在《老子》書中,這套知識系統的最高原則是「道」。《老子》書中的「道」字共出現七十六個,「道」指自然的本源與規律,也是人事應遵循的法則。

  「道」非常抽象難解,人如何能夠掌握「道」?或者問老子如何得「道」?綜觀《老子》書中,老子運用感官經驗的能力和理性思維、加上直觀,獲得認知的結果,將此最高原則稱之為「道」。在五官中,《老子》書中涉及視覺能力的有「視」、「見」、「觀」、「閱」、「覽」等五個字。涉及聽覺的有「聞」、「聽」兩個字。第三類是涉及味覺的有「味」這個字,旁及與口有關的「言」與「辯」。第四類是「學」,學的過程應該涉及「視」、「聽」、「閱」、「覽」以獲得外界知識,再加上理性思考。第五類是有關思考、認知的「心」、「知」、「察」,「識」。為了獲得客觀的觀察結果和「道」,這些字的作用前題條件是「虛」,因為有「虛」才能客觀認識萬事萬物,從變化中尋得「道」。透過這十六個字的相關文句,進行比較,可以發現「虛」、「觀」、「覽」、「知」的作用,是掌握「道」的關鍵。

關鍵詞:虛、觀、覽、知

參考資料:
1. 吳克、劉昊(民105),《毓老師講老子》,養正堂出版,中華奉元學會印行。
2. 蔣重躍(2021),《道的生成與本體化—論古代中國的本體思想》,四川人民出版社一版。
3. 蘭喜并(2020),《老子衍說》,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一版一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