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論壇二發表人
敦煌音樂圖文美學—兼論東大圖資館線上之永續
發表人:劉靜宜
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
liuchy@nttu.edu.tw
劉靜宜,臺灣臺中市人。現任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、教育部僑務委員會海內外師資培訓班教師,以及臺中蓮社國學啟蒙講座教師。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、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、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,以及逢甲大學華語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等。
自幼在李炳南(雪廬)先生創辦的臺中蓮社薰陶,曾就讀雪廬先生創辦的國學啟蒙講座、儒佛課程的社教科、大專明倫講座等,曾擔任臺中蓮社國學啟蒙學社創社社長等。畢生效法雪廬先生發揚儒佛經典,推廣文化慈善事業,弘護淨土自利利他。
學術領域長期耕耘在敦煌學與華語教學。著有《敦煌講經文與藝術研究》、《敦煌本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語言研究》、《敦煌本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研究》、《華語詞彙學》、《漢語語法學》、《華語語義學》、《語用學》、《今文尚書語法與經文詮釋關係之探討》等專書。撰有〈敦煌本「九想觀詩」初探〉、〈松塢茅庵絕六塵,山為清友水為鄰—《雪廬詩集》山水行旅初探〉、〈亦儒亦俠亦老僧─雪廬老人英雄業之研究〉、〈雪廬老人儒佛教化事業探述〉、〈兩岸華語教材量詞之比較-以「木」部件為例〉、〈泰國華文教育與教材之研究〉,以及〈《華文觀光》教材電子書之研發〉等三十餘篇期刊和專書論文。
在學術委員方面,曾任國科會計畫審查委員、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認證命題委員、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生命教育專業發展中心培力委員、高師大經學所《經學研究集刊》學報論文審查委員、臺東大學《人文學報》審查委員等。
在服務行政方面,現任臺東大學校務基金委員、臺東大學院課程委員、臺中蓮社國學啟蒙講座教師等。曾擔任中華旅遊休閒學會執行秘書、中國時報實習記者、臺東大學語文中心組長、臺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特別助理、臺東縣都蘭山畫院學會秘書長、臺東大學圖書館資訊發展委員會委員、臺東大學《人文學報》主編等。
曾榮獲中華扶輪社教育基金會論文獎、華嚴蓮社趙廷箴孝慈論文獎、逢甲大學「學生優秀作品數位典藏計劃」指導教授紀念牌、國立臺東大學學生三創競賽「創意創新組」指導教授、南區大專校院「110年品德教育微電影競賽」榮獲「第一名」指導教授,以及國立臺東大學全校優良導師等。
臺東大學曾耀銘校長戮力推廣「智慧、美學、永續、健康」邁向綠色國際大學。近年個人研究從敦煌講經文(變文)文獻,跨及敦煌壁畫,亦在小學、大學、樂齡、業界等各齡層推廣敦煌沙畫美學,具體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。
自幼在李炳南(雪廬)先生創辦的臺中蓮社薰陶,曾就讀雪廬先生創辦的國學啟蒙講座、儒佛課程的社教科、大專明倫講座等,曾擔任臺中蓮社國學啟蒙學社創社社長等。畢生效法雪廬先生發揚儒佛經典,推廣文化慈善事業,弘護淨土自利利他。
學術領域長期耕耘在敦煌學與華語教學。著有《敦煌講經文與藝術研究》、《敦煌本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語言研究》、《敦煌本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研究》、《華語詞彙學》、《漢語語法學》、《華語語義學》、《語用學》、《今文尚書語法與經文詮釋關係之探討》等專書。撰有〈敦煌本「九想觀詩」初探〉、〈松塢茅庵絕六塵,山為清友水為鄰—《雪廬詩集》山水行旅初探〉、〈亦儒亦俠亦老僧─雪廬老人英雄業之研究〉、〈雪廬老人儒佛教化事業探述〉、〈兩岸華語教材量詞之比較-以「木」部件為例〉、〈泰國華文教育與教材之研究〉,以及〈《華文觀光》教材電子書之研發〉等三十餘篇期刊和專書論文。
在學術委員方面,曾任國科會計畫審查委員、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認證命題委員、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生命教育專業發展中心培力委員、高師大經學所《經學研究集刊》學報論文審查委員、臺東大學《人文學報》審查委員等。
在服務行政方面,現任臺東大學校務基金委員、臺東大學院課程委員、臺中蓮社國學啟蒙講座教師等。曾擔任中華旅遊休閒學會執行秘書、中國時報實習記者、臺東大學語文中心組長、臺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特別助理、臺東縣都蘭山畫院學會秘書長、臺東大學圖書館資訊發展委員會委員、臺東大學《人文學報》主編等。
曾榮獲中華扶輪社教育基金會論文獎、華嚴蓮社趙廷箴孝慈論文獎、逢甲大學「學生優秀作品數位典藏計劃」指導教授紀念牌、國立臺東大學學生三創競賽「創意創新組」指導教授、南區大專校院「110年品德教育微電影競賽」榮獲「第一名」指導教授,以及國立臺東大學全校優良導師等。
臺東大學曾耀銘校長戮力推廣「智慧、美學、永續、健康」邁向綠色國際大學。近年個人研究從敦煌講經文(變文)文獻,跨及敦煌壁畫,亦在小學、大學、樂齡、業界等各齡層推廣敦煌沙畫美學,具體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。
「敦煌」是世界文化重要之遺產,是國際上重要的研究學科,敦煌「美學」與「永續」的結合,更是當今重要的課題。華夏素有禮儀之邦美稱,古代以「禮樂制度」治國,故知「樂」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,佔有一席地位。本文以敦煌樂器中的壁畫與講經文為主要研究範圍。首先,研究古代傳統「樂部」是如何發展?哪些是中原傳統音樂?哪些外來傳入的音樂?其次,以圖文方式,研究敦煌「壁畫」和「講經文」中,圖文的演奏動姿,如:彈奏類、吹奏類、擊奏類、拉奏類、不鼓自鳴、合奏等藝術美學。接著,研究敦煌音樂樂器演奏的特色,演奏者的人物和動物形象,以及從經典中追本溯源探究佛菩薩已經離欲,為何還需要供養伎樂等議題。最後,以臺東大學邁向國際綠色大學中「美學」與「永續」內涵為主軸,研製東大圖資館線上敦煌石窟藝術之靜態(書籍、沙畫)與動態(影音、動畫)的線上書庫,展現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之連結,共創敦煌美學與永續的未來。
關鍵詞:敦煌音樂、壁畫、講經文、美學、永續
關鍵詞:敦煌音樂、壁畫、講經文、美學、永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