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會主席的話
浩浩湯湯 其華其夏
  夏朝是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,華夏文明之濫觴;「有禮儀之大,故稱夏;有服章之美,謂之華。」禮儀文化之建立,典章制度之傳承,經典志業之延續,成就了浩浩湯湯、綿延不絕的夏學。
  愛新覺羅毓鋆老師,是臺灣百年來民間講學最具影響力的鴻儒巨擘。他一生傳奇,卻韜光養晦,創設「天德黌舍」(後改為「奉元書院」),矢志私人講學,戮力經典實踐。毓老師隻身來臺後,曾遠來臺東農校執教,啟迪沾溉,嘉惠原鄉,與臺東結下殊勝因緣。
  臺東大學75年來秉持「公、誠、愛、嚴」校訓,培育許多優秀人才,對國家社會甚至世界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。本校推動綠色大學,以「創造包容」實踐「自由民主」為基礎,豐富「智慧、健康、永續、美學」之內涵,漸次達成SDGs,並共勉綠色國際大學尊重人類文明與傳承的永續發展精神,與時俱進。
  古時候的讀書人著重自我培養、自我修行,但現代社會人群互動密切,誰都不能再自掃門前雪。臺東大學的學習強調「自由民主」的實踐與體認,使學生得以和諧且密切地融入社會生活。「自由」是生活的,「民主」是程序的。學生們理解,「自由民主」是為了公益,而非私利,當然就能漸次明瞭「自由民主」的真諦就是「創造包容」(Creation and Comprehension)。
  所有的人都應該以生活中的社會系統,以具備正當性的方式來主動努力創造對公眾有益的新事物。包容,是包容其他人的創造過程;不包容,就妨礙了他人的自由民主。在包容的環境之下,所有的人都沒有藉口不去創造。所以整個社會是一個人人可以創造增進生活事物便利的園地,大家都努力創造新的、有貢獻的事物,幫助整個世界永續發展。透過「創造包容」來實踐「自由民主」,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,就能早日完成大同世界的理想。
  本次研討會規劃「什麼是夏學?」、「敦煌石窟藝術與文化永續」、「儒釋道之普世意義」三個議題,分別扣緊傳統儒家經典、東西文化交流、以及三教一體的生活實踐,一致而百慮,殊途且同歸,每個不同角度的探討,都是通往大同世界的路徑。藉由研究的創新,研討的激盪,相信更能讓大家對老祖先傳下來的珍貴智慧,有更多的理解,並且願意去傳播、發揚、直到永續。